和叔叔大爷辈的人交谈,发现他们谁都在年轻的时候看上一点文学名著,再怎么样《红岩》、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也是看过的。我不能一概的说我们这个年龄的都不读书,就我个人来说,看的东西的确没有上代人看的多。
知识爆炸叫人浮躁,看看书店里面的东西,快餐一样的读物比比皆是。报纸上给这样的读物起名叫“浅阅读”书籍。把厚厚的小说、名著改写成薄薄的一册,天知道是保留了精华去掉了糟粕还是怎么……就剩下故事梗概,小说里面生动的东西,充满睿智的对白都砍都砍,这样的东西,算了,我不看也罢。
小的时候,好像那段时间是外面的思潮涌进中国的开始。听爸后来说,那个时候研究的风潮很盛,为了接受大量的思想,有一些知识分子就专门看书的序和跋,因为前后的简介性文字多半会提炼一点精华出来的,这类人后来就叫“序跋派”。这是不是就是浅阅读的开始呢?也好也好,老陶不就说“不求甚解,每有会意,辄欣然忘食……”
说起序和跋,前两天在这里看见“是为跋”三个字,好生纳闷,好像那是他的第一个帖子啊,怎么就要结束了?三个字,古文的意识很重,可是偏偏就来个本末倒置,挺汗的。
我做人不厚道,给我嘲笑的权利吧。